尊龙凯时官网的解决方案
行业尊龙凯时官网的解决方案
智慧校园-尊龙凯时官网-尊龙凯时官网入口
时间:2021/8/13 17:02:33点击量:
一、建设目标
通过建设智慧校园平台提高学校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并探索如何促进基于大数据模式下的教育管理与教育教学实现形式,逐步解决校园教学的全向交互、校园环境的全面感知、校园管理的高效协同、校园生活的个性便捷,最终实现建成完整统一、技术先进,覆盖全面、应用深入,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智慧校园。具体目标就是实现“四个智慧化”和“一站式服务”:
智慧教学
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智慧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智慧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
智慧教务
构建综合教学管理的智慧环境,科学统一的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改革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智慧管理
构建覆盖全校工作流程的、协同的管理信息体系,通过管理信息的同步与共享,畅通学校的信息流,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自动化、精细化,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智慧生活
构建便捷、高效、高雅、健康的智慧生活环境和服务平台。
一站式服务
实现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教学、学习、生活等主要活动的一站式服务,提高对师生服务的水平,提高对社会的服务能力。校园信息化全面实现后,范围将得到自然扩展,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突破传统的概念,延伸其内涵,成为一个覆盖网络可达范围的智慧校园。
二、建设原则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按照顶层设计框架,依托5g、云计算、云存储、互联网、虚拟化、物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优势,统筹规划新建软硬件系统,打造符合高等院校需求的智慧校园。
(1)面向未来、育人为本
按照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适应未来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需要,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智能化环境和服务。
(2)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智慧校园设计应站在学校整体高度出发,进行统一规划,并且考虑建设模式、队伍建设、投入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内容应涵盖基础设施、支撑平台、应用平台、应用终端及信息安全体系等内容。
(3)融合创新、提升质量
要通过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4)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标准规范是智慧校园设计的重要前提,智慧校园的设计应在统一应用开发标准和数据交换接口标准的前提下,在统一平台下,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
三、总体框架
智慧校园总体框架
四、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智慧校园顶层设计应遵循以下理念:服务以人为本,突出教育特色,遵循国家标准、能够向下兼容。按照《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对基础设施层、支持平台层、应用平台层进行规划。在总体设计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ø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顶层设计具有顶层决定性、整体关联性、实际可操作性等特征。
顶层决定性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整体关联性主要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所形成的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实际可操作性设计的基本要求是表述简洁明确,设计成果具备实践可行性,因此顶层设计成果应是可实施、可操作的。
智慧校园的顶层设计应该依据《智慧校园总体框架》,首先制定核心设计思路与总体设计目标,从顶层角度去设计智慧校园需要具备哪些方面,再根据各个方面进行深化设计。顶层设计的各个子系统之间要具备相互关联性,各系统之间有衔接、有匹配,再结合国内外智慧校园设计的状况,采用先进的技术,使设计成果具有可行性。
ø 先进性
与数字校园相比较,智慧校园的首要特点就是“先进性”,也就是“智慧”的体现——可感知、可决策、可创新。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考虑未来系统的扩展升级要求,保证可持续发展。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科学统计、提前预警。辅助教师方便快捷地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构建课堂内外的学习环境,使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为主,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例如:实现多校区、各级单位工作的快速协同办公,提供智能的新生入学报到流程,可随时随地查询校园教室、机房、宿舍以及室外的各种情况等。
智慧校园设计与建设的先进性应该是核心驱动“智慧核”的设计,“智慧核”包括四个方面,即顶层设计、规范标准、物联感知和技术引擎。缺乏了“智慧核”的校园信息化建设将无法实现“智慧”,不能相互融合共享,难以规模化拓展,自然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
ø 前瞻性
以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政策以及《智慧校园总体框架》标准为指导,通过技术、理念的融合更好地引领行业发展;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汇聚院校和行业研究机构的资源,组织各方力量,为学校打造全方位的智慧校园。在设计过程中,整理行业内代表主流方向的理念、规划、技术、实践及相关的成果,符合国家政策方向、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内容完整应具备前瞻性,能够适应智慧校园未来的发展方向。
ø 开放性
智慧校园平台架构应该是开放的,在满足必要的安全条件、接口要求和功能性需求前提下,不同厂商的硬件、软件和服务可在智慧校园架构中能够发挥作用,整体服务可满足学校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的最大化需求。开放不等于无门槛、无条件进入,必要的安全保障和效率保障,是遵循开放性要求同时必须坚持的要求。
ø 智慧性
智慧校园的建设应该是人人、处处、时时都能感受到智慧化给广大师生带来的便利。例如,校领导能通过移动端随时随地了解学校现状,系统能够智能推送校长需要了解的信息。教师授课不再需要人工开关灯光,通过各类传感器能够自动感应教室内环境变化信息,自动调节教室内环境。教师办公不再需要携带沉重的笔记本或随身携带u盘等设备,无论在办公室内还是教室内,只需完成认证即可随时登陆自己的个人办公界面。学生在学习实训课程时,能够将人工智能、vr、ar等技术灵活应用于实训环境中。管理人员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查看管道的状况,根据大数据进行智慧分析,判断问题原因等。
总的来说,智慧校园应能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 、云计算、物联网、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智慧环境、智慧资源、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四大维度进行建设,通过各类应用让智慧校园具有思维,能够协助人们完成各种复杂的计算和操作,减少问题,提高效率。
ø 标准性
学校管理的标准化正在得到十足重视,特别在启动 “诊改”工作以来,从决策者、管理者到使用者都认识到标准化的重要性,从规划、设计、建设到后期运维均严格遵循相关标准,才能切实做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提高满意度。
ø 移动性
智慧校园的移动性,促进了“以人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学习模式创新,同时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无缝性,学习者可以访问到的学习资料形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任何形式(可访问性),实现信息交互、学习互动,教学行为的场景性,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变革,也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智慧乡镇